close


憂鬱症這種東西其實是很難搞的
尤其是在台灣這種不健全的醫療制度底下
台灣的醫療制度只有「精神科醫師」而沒有「心理醫師」
受精神科訓練出來的醫師,對憂鬱症治療的認知就是開藥壓制病情
事實上以目前的制度,除了開藥之外他也很難作什麼
每天要看那麼多病人,光看診都忙不過來了
他也不可能一個一個深究每個病人患病的原因,並且擬出一套完整的治療方案

環境的因素比較好解決,不管是靠患者自身的努力或是他人的協助
只要盡量降低環境對心理的影響,就很容易恢復到正常的情況
但是如果是遺傳性的,也就是家族中也有其他人有明顯傾向
由於醫界還未能確定成因,反而才是比較難治療的
目前醫療界大致上確定某幾種藥物對於遺傳性的症狀有不錯的療效
不過對於這些藥物是怎麼樣發揮效果
藥物機轉和一些藥理學上的問題,現在還處在無解狀態

配合的心理輔導方面,雖然說認真的輔導人員不少,但糟糕的其實很常見
甚至輔導人員自身就有心理問題的也不在少數(甚至有些醫師也是)
不少病人遇到了糟糕的輔導人員 去了一兩次之後反而覺得更難過就不去了
從此以後對心理輔導謝絕不敏 任你說破了嘴也沒用

藥物方面 抗鬱/抗躁的藥物副作用幾乎都很強
(所以才會有人說藥物實驗千萬不要參加精神類藥物的)
有的會讓人腦袋無法思考,有的會讓人行為大變、社交更孤立
副作用千奇百怪什麼都有

而對重鬱症患者來說,自殺企圖雖然強烈,但是由於行動力過度低落,
會導致自殺計畫無力執行,抗憂鬱藥物會改善行動力低落的問題,
但是在部分藥物上,由於現代精神醫學尚無法精準的控制行動力低落改善到何種程度
因此有些患者會在行動力低落的問題改善時,自殺意念卻還沒有緩解
(血清素回收抑制劑通常都必須服用兩週以上才會有明顯的效果)
因此自殺意念會因為重鬱症引起的行動力低落被改善了,而導致自殺計畫被執行

精神類的藥物很多都需要長期服藥才看得出有沒有療效
如果這個藥對你無效,也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知道,其間還得忍受藥的副作用
我的一個好朋友就是一路換藥 吃到百憂解千憂解最後受不了尋求解脫的
也有人受不了藥物的副作用私自停藥 但是停藥之後症狀反而更嚴重
再回頭一口氣吃一大堆藥 久了之後會變成一種反覆的習慣 藥越吃越重


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是相同的,所以每個病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案
有時剛好症狀比較輕時遇到了某件事情或聽見了某句話
讓人想通了一些事情,狀況就會開始好轉
也有可能因為恰巧發生了一些事情,就讓病情開始一發不可收拾
說真的憂鬱症比一般人更需要家庭上和社交上的支援
偏偏憂鬱症的患者很多都是家庭有問題或是社交上被孤立的人
所以說會不會好需要的不只是藥物,也需要一些機緣和運氣
譬如說有沒有遇到好的輔導人員、好的醫師,還有能夠體諒你、開導你的家庭和朋友
能夠走出來的人,都要知道自己其實是多麼的幸運
而對那些不堪痛苦離開的朋友,我也不忍心苛責什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e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